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词曲赋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曲赋
绝句平仄从何演变而来
[发布时间:2022-07-21 09:04:09 ]   

绝句平仄从何演变而来

 

毕振东

 

  我们理性否定明胡应麟《诗薮》“律诗变而绝句”的同时,对清施朴华《岘傭说诗》“五言绝句,截五言律诗之半也”,以及现代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之误导,作了合理纠偏。那么,绝句四种平仄格式,到底从何而来呢?

  从《诗经》、《魏诗》、《晋诗》、《永明体》,直至《隋唐》,发现五言绝句四种平仄格式,源于四言律联演变的四个平仄句型。

  因为,绝句律联的出句与对句,只求平仄大体相反,不求对仗是否工整。所以,《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均为“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也应视为律联。魏诗“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与“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均为“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不难看出,五言律联仅比四言律联多出一字。显然,是在四言律联中间,各插一个与前字平仄相同的字,叫“插腰”,形成“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又如蓸操“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其节奏是“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蓸植“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其节奏是“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显然,是在四言律联尾句,各加一个与其平仄相反的字,叫“加尾”,形成“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把“插腰”与“加尾”所形成的二个五言律联组合,即形成绝句“平起仄收”第一种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以“平起仄收”五绝定格,将其上下两联对调,即形成“仄起仄收”五言绝句第二种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把“仄起仄收”首句句脚由仄换平,即形成“仄起平收”五言绝句第三种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把“平起仄收”首句句脚由仄换平,即形成“平起平收”五言绝句第四种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东晋吴隐之《酌贪泉诗》,梁沈约《咏帐》,南北朝民歌《长干曲》,初唐王绩《初春》,皆是应用五绝四种平仄格式而写的代表作。

  在五言绝句四种平仄格式每个“头节”,各加一个与其平仄相反的“顶节”,即可形成七言绝句四种平仄格式。如北周庾信写的第一首准七言绝句《秋夜望单飞雁》: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其平仄格式,恰是五绝“仄仄仄平平”加顶的句型。不过,尾句4字违律,故称准七言绝句。隋末,无名氏写出一首标准七言绝句《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其平仄格式,也是五绝“平平仄仄平”的加顶句型。由此断定,七言绝句是由五言绝句演变而来。

  那么,绝句与律诗、长律又是什么关系呢?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云:“依常理推测,五言排律的起源应该是比普通的五律更早”。照此说法,近体诗最初产生的应该是五言长律,然后才是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其实,这种“由繁至简”的推测,才是不合常理的。

  恰恰相反,近体诗是先有绝句,后有律诗,然后长律。南北朝时,特别是“永明体”时期,沈约《四声谱》问世之后,随着对式五律平仄格式的逐渐成熟,粘式五律四种平仄格式应运而生。如梁萧纲“仄起平收”五律《登板桥咏洲中独鹤》;梁萧绎“仄起仄收”五律《咏阳云楼檐柳》;陈朝徐陵“平起仄收”五律《关山月》;陈朝江总“平起平收”五律《并州羊肠坂》,均已问世。对式五言长律触手可及,粘式五言长律凭眼难寻。我们“用心搜寻”一首徐陵《出自蓟北门行》,还是梁萧绎“仄起仄收”五言律诗《檐柳》行世之后写成的。五言长律,是从初唐兴起的。如,李世民《宴中山》、郑愔《塞外》、宋璟《蒲津迎驾》、苏颋《晓发陈平路》等。

  我们已经用事实证明,绝句不仅产生于律诗、长律之前,而且是律诗与长律的组合单元。譬如,梁萧纲《登板桥咏洲中独鹤》:

远雾旦气氲,单飞才可分。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濆。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百云。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

  很明显,头4句是仄起平收五言绝句,后4句则是仄起仄收五言绝句。因此,平收五言长律,是由一首平收五言绝句与一首仄收五言绝句组合。但是,平收五言绝句第一句与第4句平仄雷同,唯有仄收五言绝句,完全具备4个平仄句型。所以,仄收五言律诗,当然是二首仄收五言绝句组合。又如,初唐沈佺期写的第一首粘式七言律诗《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琩梁。

九月寒砧催本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夙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很明显,头4句是平收七言绝句,后4句是仄收七言绝句。因此,平收七言绝句,是由一首平收七言绝句与一首仄收七言绝句组合。如果,仄收七言律诗,当然由二首仄收七言绝句组合。又如,徐陵《出自蓟北门行》:

 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 。

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层楼。

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

天云如地阵,汉月带湖秋。

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

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候。

  很明显,仄收五言长律,则由若干仄收绝句组合。如果,平收五言长律,则由一首平收五言绝句与若干仄收五言绝句组合。再如,初唐崔融《从军行》: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

天子旌旗过细柳,匈奴运数尽枯杨。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临海归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郞。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很明显,平收七言长律,则由一首平收七言绝句与若干仄收绝句组合。如果,仄收七言长律,则由若干仄收七言绝句组合。由此可见,绝句不仅是近体诗相对独立的三大体式之一,而且是律诗与长律的组合单元。

  从宏观上看,纵观所有诗体之演变,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魏晋风骨》、《永明律化》,到《唐诗》、《宋词》、《元曲》,便是几次乘筏、几次舍筏、几次变体、几次登岸的血脉相传与标新立异相结合的发展史,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故谓“诗之体以代变也”。但从微观上看,近体诗的平仄演变,则由四言律联变而五言律联,五言律联变而五言绝句,五言绝句变而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变而五言长律;五言绝句变而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变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变而七言长律。这种由简到繁的演变,才是近体平仄发展的历史轨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