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切磋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切磋园地
浪淘沙·作客渔家
[发布时间:2016-04-10 21:00:37 ]   

浪淘沙·作客渔家

小院数丛花,烟柳朝霞。银钩丝网碧窗纱。三盏两杯春酒绿,笑语喧哗。

半世忆生涯,浪碾风耙。残躯无处不伤疤。今始安居偿愿景,喜有新家。

词作者:周晓英(安徽)


 

赏 析:

  读这首词后,我不禁想起毛泽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其上片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毛词描写滂沱大雨和翻腾海浪交织在一起的壮阔景象,反衬出颠簸在急雨巨浪中的打鱼船竟不知所终,寄托了词人非常关注的心情,反映的是领袖和人民的关系和感情。

  皖省多江河湖泽,历来有很多的水滨百姓无房无地,靠着一叶扁舟,两套渔具,打鱼度日,撑起一个家庭,甚至世代如此。长期在风浪里讨生活,饱受磨难,且时有性命之虞,谁不盼望有一个在岸上平安栖息、一日三餐无忧无虑的温暖的家呢?我想这些就是《浪淘沙·作客渔家》的写作背景。词的上片起头三句:“小院数丛花,烟柳朝霞。银钩丝网碧窗纱”当是词人走近渔家所见的光景。小院、花丛、青烟、绿柳、朝霞、银钩、丝网、碧窗,一个个生动优美的具象奔驰而来,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呈现眼前,一阵阵清新温柔的气息沁人心脾。这,就是现代中国一个普通渔民的家,它是那么的梦幻,又是那么的真切;它是那么的美好,又是那么的现实。词人不惜浓墨重彩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非常必要,与后面的内容构成了强烈对比映衬,毛诗开篇亦是如此。接下来,“三盏两杯春酒绿,笑语喧哗”从两个层面上进行表达:一是作为前面内容的补充,渲染了主客聚饮的欢快和融洽,支应了作客的题旨;二是从结构上为下片展开埋下伏线,使上下连贯,流转自然。

  下片主体内容即是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半世忆生涯”,点明水上流浪生活的时间之长,“浪碾风耙”两个主谓词组的巧妙组合,富有视角冲击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渔民在劳作中的艰辛磨难。“残躯无处不伤疤”表达了主人公所受伤害的严重性。三句话一句赶一句,层层递进,将渔民昔日状况陈述清楚,既与上片形成了鲜明对比,拓展了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为结穴句作了有力的衬垫。“今始安居偿愿景”,回照全词。“安居”二字是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的目标,是主人公半世的圆梦,故“喜有新家”。在“新家”前着一“喜”字,与前句的“始”字相关合,就势一收,显得特别圆润、响亮、深情和自足。

  记得毛词的收句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豪雄大气,充满了领袖的高瞻远瞩。但广大渔民只有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华复兴的时代,才逐步实现了安居的梦想,词人为之高兴赋笔。全词取材新颖,主题明确,规律规范,声韵浏亮,意境清拔,虽不属“要眇宜修”的那种风格,但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作品反映的是追梦中国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也倾注着词人自己的忧乐情怀。读者是否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伟大作品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广泛影响呢?  (赏析:筠 轩)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