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页 诗词月刊 倾心余事做诗人 诗人档案 站长风采 诗坛快讯 切磋园地 八方联谊 诗词曲赋 诗书画廊 联系我们
诗词曲赋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曲赋
浅说“联眼”
[发布时间:2017-12-06 09:00:38 ]   


浅说“联眼”

李盛先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对联也有“联眼”。

   什么是“联眼”呢?“联眼”是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字眼,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如“一水风光招客醉;满城春色任君尝”。这一联中的“醉”、“尝”字便是“联眼”,颇为出神入化。

   王荆公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都是所谓“诗眼”。因为这是全句甚至全诗最要害的地方,所以要舍得下工夫去琢磨。贾岛当年就因为决定不了“推”、“敲”二字用哪个字好,一个劲儿低头苦吟,竟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大驾,还给后人留下“推敲”这个典故。同样,对联也要工于练字。相传王荆公之侄王游为镇江甘露专卖店山门撰了一联:“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水卷苍藤。”他写好后自我感觉颇好,因之以告苏轼。苏轼说,此联精神全在“卷”字,惜上联“飞”字稍弱,不能为之相称。他请苏轼修改,苏轼改“飞”为“翻”,王游叹服。这个“翻”与“卷”字正是此联的“联眼”。

   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游广州白云山时见该山“听涛亭”有一联:“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间”。郭老便以下联末字的“间”改“闲”字,虽只一字之改而气象迥异。前人诗话里常有以隽字作眼之说,“闲”在此处即为隽字,也就是“联眼”。

   西湖竹素园有联云:“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联中的“读”与“谈”字便成了此联的眼睛。用“读”“谈”二字,极妙,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山里趣。水清冽到什么程度?清到鱼能隔水读月;山静到什么程度?静至能听见鸟的谈天之音,并由此以静带动,由动牵静,在这里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与自然所具有的形式和谐有致,优美无伦。

   郑板桥的名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联中的“梳”“润”二字,将“春风”与“夜雨”写活了,写绝了。“梳”的是微风,是绿柳;“润”的是红花,是细雨;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柳经梳理必然容光焕发,花经润泽必然分外妖娆,如此赏心悦目的画面,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确定,一个“闹”字使人们联想到春意的蓬勃,一个“弄”字使人们联想到花在风中舞动的影子。对联中有没有这种境界全出的好句子呢?有,题西湖静淳轩的一联便可以说与王国维所引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半塔斜阳颓老衲,一池残叶战秋声。”此联写的斜阳、古塔、残荷,然而却没有那种萧瑟、凄凉之感,而是写出另一种境界;凋残的荷叶在秋天的斜阳残照下,仍然顽强不屈地立在池中,给人一种苍劲健美之感。这就是由于一个“战”字而使境界全出,仿佛枯荷也具有了人才有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当你看了这副对联,面对着静淳轩前的荷叶、斜阳,难道不会使你感到,即使这秋日里的残荷败叶,也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吗?

   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对联:“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一个“咽”字,一个“冷”字,联眼也,能使得境界全出。清泉琤琮仿佛是危石在幽咽,月光如水却好像青松也变冷了。危石与青松竟也具备了人才有的情感和感觉。两个字创造出一种清冷,幽寂的境界,直扣住了“冷泉亭”,与前边一联则又有一种不同的境界。

   西湖净慈寺的对联:“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生百道飞。”联中由于用了“满”和“飞”两个字,就把景物写活了,写出了神态和气势,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副对联不是颇有一点“化工”之妙吗?同时,给人以诗中有画,画间有诗之美感。

   成都吟诗楼联云:“夜笺茗皖香千截,云影波光活一楼。”对联与诗一样,一字闪光,全联增辉。这副对联妙就妙在以“香”、“活”二字为联眼,写出了人物的非凡和景物的秀丽。

   湖南邵阳市双清公园亭联:“云带钟声穿树出,月移塔影过江来。”一个“移”字,把月光将对岸的塔影慢慢移过江来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精炼传神地显示出了月下亭的空灵之景,十分奇妙。

   陕西潼关城楼联云:“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这副对联用笔简洁,用词精炼,高度概括了潼关的险要地形,尤以“凭”、“抱”二字为联眼,把此地的景物写活了,真是关雄地险,妙语天成。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云:“满地花荫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联句造出诱人的意境,贵在有“联眼”。此联如同诗一般美,联眼在“弄”、“窥”二字,把风月写活了。

   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此联的联眼“吞”、“锁”二字用得绝。可说这副联易此二字,顿然失色。二字在此又有物定含义,有镇守边关、抵御外来侵略之势。

   天南水上公园联:“水自西湖借得,竹从南国移来。”西湖水,天下称美;南国竹,世人叹雅。上句巧“借”,下句妙“移”,顿时,把天津水上公园点得风光如画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上述例子说明,楹联中多有一字见精神,一字出境界的情况。“难怪一字之奇,千古注目”(臧克家语),著此一字,丰神俊逸,全联皆活;换其此字,暗淡无光,失去神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诗词月刊  辽ICP备16005768号-1            版权发布: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